ETF新时代:从现货到质押,加密的胜利正嵌入传统金融系统

专栏: 加密货币合规洞察 · · 2025年08月06日 · 8 次阅读

原文链接 -> https://x.com/RichTerry123/status/1952998429057270128

ETF新时代:从现货到质押,加密的胜利正嵌入传统金融系统

2025 年,美国资本市场悄然迎来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金融变革周期,而这一次,主角不再是科技巨头或经济重启概念,而是一类被监管者打压、散户所拥抱、曾一度边缘化的资产:加密货币。

如果说,2024 年初现货 BTC,ETF 的批准只是一次象征性开放,那么今天,我们所目睹的,已经是一场系统迁就:从 BTC、ETH 现货 ETF 的全线铺开,到实物赎回机制的放行,再到流动性质押收益产品被纳入 ETF 设计框架,加密世界的原生特性,正在一步步被传统金融吞下,并试图通过 ETF 这一最熟悉的容器,将其彻底收入囊中。

但这到底意味着什么?传统金融系统是否正在被迫接受 DeFi 的技术逻辑?又或者,这只是加密的一次被制度化的收编过程?

我们今天聊聊这个新时代的隐秘走向。

如果你只把现货 ETF 当作可以在券商账户买到比特币的那一刻,那你可能还低估了它的意义。

真正让市场炸锅的,是 2025 年 Q2 起开始出现的——支持实物赎回的加密 ETF

这背后的意思是:投资者不只是持有一个跟踪比特币价格的金融产品,而是真的可以赎回底层资产,比如一张 BTC ETF 份额,可以按比例兑换出真实的比特币,而非仅仅是现金结算。这种机制,在黄金 ETF 里早已经有的,比如 GLD,但在加密领域,却一直被认为是监管绝对不可能接受的一条红线。

直到今天,这条红线被抹去了。

这不仅意味着 SEC 对托管、反洗钱、身份认证等基础设施的合规能力已有充分认可,也释放了一个强烈信号:政策重心正在从限制流通转向规范融合。如果说之前的 ETF 只是价格工具,现在的实物赎回机制,已经把 BTC 当作资产本体纳入制度视野。

更具有前瞻意义的,则是最近 SEC 首次批准的流动性质押收益型 ETH ETF

什么是流动性质押?简单讲,就是你将 ETH 质押到网络里支持其运作,获得稳定收益,同时还能拿到一种代表你质押权益的凭证代币,比如 Lido 的 stETH,可以继续参与其他 DeFi 操作。

换句话说,这是一种典型的资产模块化 + 收益叠加结构——是 DeFi 最核心的创新之一。

而今天,这一模式竟然被 ETF 产品模块化移植到了美股二级市场。ETF 管理人不再只是复制 ETH 价格,而是直接将 ETF 份额锚定到 LST 资产,并把质押所得收益部分回馈给持有人。这种结构,完全等于 DeFi 逻辑在传统框架下的“合法化复刻”。

这变成了一种金融体系的认知迁移:

  • 从加密只是风险资产 → 加密是一种系统性的资产生成机制;
  • 从持仓赚价差→ 组合结构创造收益;
  • 从单一投资产品 → 可组合的收益协议。

而在传统金融语言中,这正是 ETF 的终极目标,将任何复杂资产标准化、模块化、合规化,然后放进二级市场流动。

看到这里,有人可能会说:这是不是代表监管当局投降了?是不是美国准备全面拥抱加密货币?

答案没有这么简单。如果你仔细观察,会发现此次拥抱是有明确边界的。

  1. 只有在 ETF 框架下,才允许合规参与。也就是说,加密资产必须被包装进一个受监管载体才能进入传统投资体系;
  2. 托管、定价、审计仍由传统金融机构主导,比如 Coinbase、Fidelity 等成了加密 ETF 背后的关键服务商;
  3. 风险收益结构已被制度化弱化,部分 ETF 产品的设计甚至故意剥离了杠杆性和高波动部分,只保留可控收益逻辑。

所以我们不如换个说法:监管并非投降,而是在用制度去重新定义加密资产的边界。这其实跟金融史上很多次收编运动类似,比如:

  • 对对冲基金的注册监管;
  • 对新兴市场 ETF 的结构标准设定;

甚至早年对互联网股票的 IPO 审批标准制定。监管并不是想让你自由发展,而是要确保你在我的游戏规则里自由。

下一步:Solana、LST、Restaking?这场趋势显然还没有结束。

事实上,从最近灰度、VanEck 和 Bitwise 的新申请中,我们已经看到了下一波产品方向:

  • Solana 现货 ETF:作为以太坊杀手的 SOL,其高速链性能与活跃生态正在吸引 ETF 基金经理的注意。如果这个产品通过,标志着非比特币资产也能进入合规框架;
  • 多样化 LST ETF:不只是 Lido 的 stETH,像 Rocket Pool、EigenLayer 等结构的 LST 产品也可能被纳入 ETF 构造中,进入机构视野;
  • Restaking 机制 ETF:EigenLayer 等 Restaking 协议,本质上是将原有质押资产再次借出获取二次收益,这一机制也正在被建模、尝试 ETF 化——如果成真,那简直就是 DeFi 衍生收益结构的大规模制度复刻。

这些不是幻想,而是已经在递交中的产品原型。

很多人把加密 ETF 看作一次胜利:加密世界终于堂而皇之登上华尔街的舞台。也有人认为这是收编:DeFi 终究无法对抗监管体系的碾压。

但或许更准确的理解是——这是一场融合:

  • 加密为传统金融带来了全新的资产生成方式与收益逻辑;
  • 而传统金融则赋予加密市场更强的可监管性、合规性与流动性。

二者的冲突并未终结,但共生的结构已然开始。

在 ETF 这个金融工具的躯壳之下,一个新的金融秩序,正在悄然生成。也许再过几年,我们会发现:最强大的 DeFi 协议,其实是被监管机构和 ETF 基金经理,用 Wall Street 的语言复制出来的。